1. 行业资讯
  2. 海事线缆穿隔密封技术的政策法规革新:从标准到材料的三重跨越

海事线缆穿隔密封技术的政策法规革新:从标准到材料的三重跨越

海事线缆穿隔密封技术的政策法规革新:从标准到材料的三重跨越
  • 行业资讯

作者:
发布时间:




随着全球航运业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加速发展,海事线缆穿隔密封技术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安全的核心环节,其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在2025年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标准国际化、测试场景化、材料绿色化。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行业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更高要求,也体现了全球海事领域对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协同的重视。






#01

标准国际化:

构建全球统一的安全基准



国际公约的刚性约束

SOLAS 公约第 II-2 章(2025 修订)明确要求电缆穿隔密封系统需通过A 级耐火测试(A-60 级需在 1000℃火焰中保持 60 分钟完整性,背火面温升≤140℃),并新增动态密封性测试(模拟船舶振动时的泄漏率≤0.01mL/min);

FSS 规则 2024 版强制采用低烟无卤(LST)材料,燃烧时烟雾密度需≤100(IMO FTPC Part 2 标准),毒性气体(CO、HCN 等)浓度需低于生命危险阈值,彻底淘汰含卤素的密封胶条。


泰士特穿隔密封模块具备A-0、A-60级的耐火性能,可阻止压力级别的穿透,防护等级IP68,产品无毒安全,符合欧盟RoHS指令2011/65、EU(RoHS2.0)及其修正指令(EU)2015/863的有害物质限制要求;无卤环保,满足IEC 61249-2-21标准对卤素含量的限制要求;



船级社规范的协同升级

中国船级社(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2025 版)》引入模块化密封系统认证,要求单模块覆盖 Φ15-500mm 电缆 / 管道,防火等级达 IMO A-60 级,并通过 C5-M 级盐雾测试。

挪威船级社(DNV)DNV-OS-D201-2025 针对海上风电平台,要求穿隔密封系统通过3MPa 水压测试(模拟 300 米深海环境),并具备抗电磁脉冲(EMP)能力(IEC 61000-4-2 标准)。


泰士特科技目前已通过CCS、RS、BV、ABS、LR、RINA 等多家船级社认证,其耐火性能(EN45545-2 HL3)、电磁屏蔽(IEEE 299 标准)及抗爆能力(GB23864)等全部达标。




#02


测试场景化:

从实验室验证到真实工况模拟



传统密封性能测试多基于静态环境,而2025年的技术法规更强调多维度场景化测试,以应对复杂海事环境:


智能化监测验证

DNV 要求密封系统通过10-2000Hz 随机振动测试(IEC 61373 标准),并叠加 3MPa 水压,验证其在深海平台的长期可靠性。

复合载荷测试

IMO FTPC Part 3(2025 修订)新增 “-162℃低温冲击后耐火测试” ,模拟 LNG 运输船货舱区域的极端温差环境。

动态环境模拟

结合物联网(IoT)技术,测试密封系统在实时压力、温度监测下的长期稳定性,为预测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撑。





#03


材料绿色化:

环保法规驱动技术革新


在“碳中和”目标下,2025年海事穿隔密封材料的环保属性成为政策焦点:


低烟无卤(LST)材料

FSS 规则 2024 版强制使用通过 UL 94 V-0 级阻燃测试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燃烧时烟雾密度较传统 PVC 降低 80%,毒性气体释放量减少 50%。


耐腐蚀金属框架

316L 不锈钢(含钼量≥2%)成为主流选择,盐雾测试寿命达 20 年(ISO 9227 标准),较普通碳钢抗氯离子腐蚀能力提升 3 倍。


禁用有害物质

国际海事组织(IMO)《有害物质控制清单》扩大了对卤素、铅等材料的限制,推动无卤阻燃硅橡胶、生物基聚氨酯等新材料应用。


全生命周期评估

欧盟《产品环境足迹》(PEF)要求密封模块从原料开采到报废回收全程碳足迹披露,促进可降解密封材料的研发。


循环经济实践

挪威等国家率先要求船舶拆解时密封材料可分离回收,倒逼模块化设计和易拆解结构创新。


泰士特穿隔密封模块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模块,材料无析出物,不会污染水体或土壤;同时316不锈钢框架,无锈蚀脱落,避免金属微粒污染;两种材料均属于长寿命耐腐蚀材料,避免频繁更换,减少资源消耗。




结语

2025 年海事线缆穿隔密封技术的政策法规革新,标志着全球航运业从 “经验驱动” 向 “标准驱动” 的深刻转型。标准国际化构建了全球统一的安全语言,测试场景化推动技术边界持续突破,材料绿色化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企业需从认证体系、测试能力、材料创新三个维度构建核心竞争力,在满足 IMO、船级社及欧盟法规的同时,以模块化、智能化设计抢占绿色航运先机。这一趋势不仅关乎技术合规,更将重塑船舶配套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为 “中国标准” 引领海事技术发展提供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