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资讯
随着全球航运业加速绿色转型,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减排目标与新能源技术的突破正推动船舶动力系统发生革命性变革。液化天然气(LNG)、氨、氢气、甲醇等低碳燃料逐渐成为主流,但新型燃料的腐蚀性、易燃易爆特性,却让船舶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泰士特电缆与管道密封系统及全流程服务体系,已成为船厂应对燃料安全挑战的关键一环,助力船厂在能源转型中构筑不可替代的安全屏障。
一、绿色燃料转型:机遇与风险并存
氨燃料虽能效高,但其腐蚀性、毒性和爆炸极限低的特点,要求船舶结构具备更高耐腐蚀等级和密封性能;甲醇燃料的火焰隐蔽性强,泄漏后难以察觉,对管道材料和密封工艺提出苛刻要求;氢气更需应对超宽可燃范围与无形火焰的威胁,储存和输送系统必须杜绝任何微小泄漏。
船级社与监管机构对此迅速响应。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欧盟船舶安全法规等,对船舶防火分隔、气密性、水密性提出更高标准。例如,燃料制备室需达到A-60级防火分隔,加注站必须通过气密边界隔离,防止危险气体扩散。这些规范如同“安全紧箍咒”,倒逼船厂寻找更可靠的穿隔密封解决方案。
二、技术破局:泰士特MCT的“多维防护网”
传统密封方式如灌注式、填料密封、套管,在绿色燃料时代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如增加船体负担,防火密封性能差,后期维护成本高,难以应对动态环境。泰士特电缆与管道穿隔密封系统(TESTECK MCT)的模块化设计,则为行业提供了全新思路。
泰士特穿隔密封系统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模块+316L不锈钢框架,既能抵御氨、甲醇等腐蚀性介质侵蚀,又能承受火灾、爆炸冲击。其防火等级符合A-0至A-60国际标准,遇火时形成坚固屏障,防止火焰穿透隔层。水密、气密可满足0.3 MPa~0.5MPa不同等级的压力密封,按IEC 61373或GB/T21563标准进行振动冲击后密封件能达到密封防护等级IP68,确保在高压水冲刷或有害气体环境下,系统仍能“滴水不漏”。
系统采用“积木式组合模块”,可适配任意尺寸电缆与管道,预留备用空间应对未来扩容。例如,船厂在初期设计时仅需预留模块接口,后期更换或新增设备时无需破坏原有结构,大幅降低运维成本与时间。这种“柔性设计”尤其适合新能源船舶频繁的技术迭代需求。
泰士特穿隔密封系统不仅满足FTP规则A-60耐火标准,更通过中国船级社(CCS)和俄罗斯船级社(RS)的双重认证。CCS测试中,系统在1100℃高温下保持60分钟完整性;RS认证则增加-60℃超低温与核辐射检测,验证其在极端环境的可靠性。这些“硬核认证”为其打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助力中俄联合建造的LNG运输船、浮式发电船等特种船舶实现“一次安装,终身适用”。
三、实战案例:从实验室到深蓝的验证
某大型造船厂在改造LNG动力货轮时,曾面临氢气管道穿隔密封难题:传统密封材料无法耐受氢气腐蚀,且管道布局复杂导致安装空间受限。引入泰士特MCT系统后,模块化设计可精准嵌入有限空间,耐腐蚀材料保障了长期安全性,预留的备用模块更为后续加装燃料电池提供了便利。最终,该货轮不仅通过了IMO全部安全认证,更将穿隔密封系统维护成本降低了40%。
惠生集团、明阳电气等全球1000余家企业的3000+套解决方案部署,印证了泰士特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价值。从设计咨询、安装指导到运维培训,泰士特的全流程服务体系,让船厂从“被动应对规范”转向“主动构建安全体系”。
对船厂而言,选择经过实战验证的密封系统,不仅是满足规范的要求,更是抢占绿色航运先机的战略选择。泰士特正以技术自主化推动中国造船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为全球航运的绿色与安全提供中国方案。